青年科学家的“运气”从哪里来?一起来看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张士汉的科研之路!
在浙工大的校园里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立根铸魂强化党建引领
他们立地顶天做有用的科研
他们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反映了学校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
体现了学校对未来的追求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工大人
在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
官微推出“三创”先锋专栏
展示工大人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讲好工大故事
传播好工大声音
今天为你带来
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张士汉教授的故事
刚刚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的张士汉是一位“80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更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浙江省院士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引才计划专家和“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青说青听”青年科学家理论宣讲团成员。
“我这人运气比较好,每一次转折都遇上了良师益友。”
“在玉泉硕博连读的第一年,我导师带领我在环境学科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二年,在同一本期刊上我独立发表了第二篇论文。”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是美国著名的工科院校,我在那里的工程应用研究所工作了6年,导师陆永其研究员在业务能力上教会了我很多。在我打算回国的时候,他一直挽留我,但最后还是为我回国发展写了数封推荐信。”
“回国之后,我的第一选择就是浙江工业大学。因为这里有全国知名的环境研究团队,团队带头人陈建孟校长是环境领域的著名学者。”
“入职后,我第一时间提交入党申请书。2017年12月5日,我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感觉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我坚信在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更要体现一名党员的价值。”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源地,事实上,习总书记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一同为地球降温。”
张士汉就是这样一位谦逊而朴实的学者。2001年,环境科学专业还是个冷门专业,他因为认定环境保护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下,开始求学之旅。如今,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他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实践科研理想,以梦为马、科技报国、反哺社会。
01.
从一本书到一个梦想
“几乎每个环境专业的学生都看过《寂静的春天》,这是一本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学科普读物。我出生在农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已经上大学了。”张士汉回忆,“书里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说人类在挑战大自然的时候,也挑战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一本“迟来的”书扣响了张士汉立志投身环境保护研究那颗悸动的心。而专注“燃煤烟气污染控制”研究,则是张士汉进入硕博连读之后的事情。
张士汉作为浙江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两位保研男生之一,在选择导师上占有较大的主动权。在懵懂之间,他的选择直接将其引向燃煤烟气污染控制的研究领域。
“张士汉有能力、有自信,对科研充满热爱。”张士汉的导师李伟教授和施耀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张士汉的科研基础十分扎实。在他读研的第一年就和师兄在环境科学领域权威的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从他自己的本科毕业设计演化而来的。当时我们研究所以工程实践为主,在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极少,这篇论文的发表证明了张士汉的科研潜力。更可喜的是,第二年他很快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该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氮氧化物控制的论文。”
成功来之不易,每一个高光时刻的背后是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地从头再来。“氮氧化物控制实验最难的一个环节,在于其吸收后的中间产物停留时间非常短暂,再加上当时实验设备比较落后,一开始,我完全抓不到它。”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张士汉不断查阅资料改进实验方法,“我在实验的同时,常常会一个人坐在那里思考,静下来总结经验教训。”凭着一股子“倔劲”,历经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张士汉终于摸索出了捕捉中间产物的方法。
“我这人运气比较好,每次碰到的都是良师益友。”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张士汉十分谦虚,归结于好运气。然而,好运气永远只是一个加成器,能遇到良师益友,还须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实力。张士汉就有这样的实力。“谦逊有礼、自信大方、专注科研、不忘初心。”张士汉的同事,环境学院副书记周英飒用这样四个词形容他。
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他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原先自己小有成就的氮氧化物控制的研究方向转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源于热爱,忠于执着,在科研求学的路上他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挑战更多研究高地。去年,他因在该领域取得的突出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再一次“好运”降临,更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偶然的好运却凭借着自身的实力成为了必然。
02.
从“蹭”实验室到“有”实验团队
张士汉选择浙江工业大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十几年前的一段“情缘”。
“我的导师和陈建孟校长是同门,在浙大读书的时候,我经常来‘蹭’他的实验室,我的不少数据成果就是在工大实验室诞生的。”张士汉感激地说。
十多年前,初出茅庐的张士汉经常背着一只装满从各地采集到的气体样本的双肩书包,走进浙江工业大学的实验室,这里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让他游刃有余地开展了很多研究,给予这位年轻小伙科学研究之路上的第一张“梦想卡”。“工大实验室的制度很好,为我们这群热爱科研的大学生提供了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支持。”张士汉对工大的好感从那时起就生根发芽了。
2016年,在美国工作生活了6年的张士汉放弃了优渥的生活和工作,带着全家一起回到了中国,回到了曾给了他一双“逐梦”翅膀的浙工大。
“陈建孟教授是国内大气污染控制领域很有影响力的专家。在我读书的时候,陈教授就经常和我们做交流,每当我遇到科研难题的时候总会去请教他。”张士汉说:“我当时就想,如果以后能跟着陈老师一起做科研,自己的科研能力应该会有质的飞跃。”张士汉入职为我校的校聘教授后,很快就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由陈建孟教授牵头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浙工大又给了海外归来的张士汉第二张“梦想卡”。今年,这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在绍兴市上虞精细化工园区成功落地。
“我所在的环境学院科研队伍很强,比如国家要求做的‘碳中和’,我们的团队里面既有对二氧化碳监测的专家,也有捕集和利用的研究者,还有未来十分重要的封存技术的研究人员,涵盖了二氧化碳的监测、捕集、利用和封存四大技术方向,整个‘碳中和’的研究链条已经打通。”
最近一个月,张士汉一直奔波于北京、杭州两地,他受学校委派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开展“碳中和”“碳达峰”相关工作。“这是一个国家级的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接触到了碳中和领域顶尖的专家团队,也参与到了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制定。”张士汉十分珍惜这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这是浙工大给予张士汉的第三张“梦想卡”。
从科研“小白”成长为青年科学家,在张士汉的“逐梦”路上,离不开导师、团队和学校对他的支持,学校更是邀请了环境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郝吉明教授作为其青年英才计划的结对导师,“与浙江工业大学结下的不解之缘让我和学校一起成长,互相成就,未来也将共同进步。”
03.
从科学研究到教书育人
“大学作为国之重器,不仅让我学习专业知识、打开眼界,也让我意识到要去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的价值。”张士汉认为,求学路上遇见的师长、同学身上的闪光点是激励他前行的动力。
“是他们的谆谆教诲才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启明灯。”被“好运气”厚待的张士汉也把这份关心和教育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每周五雷打不动的全体课题组小会,总让学生们“小紧张”。会上,“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与确定下一步努力方向是我召开组会的目的”。他经常用自己科研求学的小故事激励学生们,“知识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在科研过程中验证知识,体会知识,掌握知识,这样才能创造知识。”
学习之余,学生们的生活也是张士汉“操心”的大事。“每天要做好规划,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但要时刻保持头脑活跃、思维清晰。”张士汉既是长者又是朋友,在巨大的科研压力下,他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时常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与宽慰。不久前的毕业生欢送宴上,张士汉祝福毕业生前途似锦,同时循循善诱,让师弟师妹们以师兄师姐为榜样,继续努力争创新成果。谈笑间,张老师还能说出每个人入学时的一些趣事,氛围十分融洽。
张士汉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够实现“Happy Work, Happy Life”,在成长中逐渐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来也可以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人生的真谛。目前,张士汉指导的研究生成就满满,有的考上了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有的继续留在他的团队中学习。他们热爱科研,热爱生活,也经常和张士汉聊天,讲一讲曾经的师生同门一起经历过的趣事,谈一谈未来在科研道路上的打算和计划。2018级研究生禹亚男说:“和张老师的交流,不仅让我不断突破自己,更形成了较强的逻辑思维与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渐明确了梦想与自我价值。”她将在9月以硕博连读的身份跟随张士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04.
从“实验室”到走进青年中去
从美国求学归来入职工大,张士汉在第一时间递交入党申请书,于201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信在科研创新与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更要体现一名党员的价值。多年来,他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信念,以身边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以传承红色基因的科学家为典范,以科技报国和教书育人为己任。
“当下,国家正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愿景,需要大量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张士汉海外求学的几年,在复合胺捕集二氧化碳方向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他很高兴自己的学识有用武之地,积极为国家和省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制定提供技术咨询,协助地方城市结对专家开展空气污染控制的咨询和建议工作,与企业联合开发和推进碳中和绿色技术研发转化应用。他说:“中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视,体现了大国责任、大国气度,我们科研人员理应埋头苦干、潜心研究,作为党员我要时刻冲在一线,为‘碳中和’‘碳达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更多的科研成果,给企业解难题,为社会办实事。”
2020年,张士汉任学院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期间,他积极推进党支部共建,与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第八(公司)党支部签约党建结对共建,以“党建+”结对共建助推院企合作,切实推动双方在产学研用、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为更多“环境人”搭建走进企业、服务社会的平台。
在学校发布成立“青说青听”青年科学家理论宣讲团的通知时,张士汉第一时间有了走进更多青年中去的想法,成为全省高校首支青年科学家理论宣讲团的成员。“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发源地,事实上,习总书记倡导的绿色低碳生活就在你我身边。”在学校“青说青听”首场宣讲会上,张士汉用青年人喜爱的语言为全校青年学生分享党的新发展理论和碳中和的科学前沿研究,呼吁更多青年加入碳中和行列,一同为地球降温。他受邀做客“理论正当午”网络思享会,与全校200余位研究生党支部学生书记和党建工作骨干分享个人科研成长之路。在学校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青年科学家代表朗诵《致未来的青年科学家》,他把保卫蓝天、为民谋福的思想传递给更多青年学生,以“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激励他们用科研报国之心描绘青春梦想。
“党史学习进行时”专栏第六十二期题目来啦~快来跟我们“一期一测”学党史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吧!
点击查看答案▼
|往期回顾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浙工大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浙江工业大学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表彰大会暨集体宣誓仪式
学党史 办实事 | 民生工程五周年,这些亮点很温暖!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